《活着》读后感

时间:2024-07-14 11:15:50
《活着》读后感(集合15篇)

《活着》读后感(集合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活着》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着》读后感1

这本书读完有一段时间了,记得有老师说过游记怎么写?就是你去过这个地方后,回去把在这里所看到的都忘记,然后再写。如今也没写到什么好的文章。

读完这本书后,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活着最重要”。当时还一度理解为:好死不如赖活着。福贵经历了人生的大落,经济上的失势,亲人的相继离世,他还坚强的活着。

在准备写这篇观后感时又翻开这本书第一章回忆一下。在输光家产后福贵的一生便就此落寞了。亲人在此后相继离世。家境大不如前。书中每个人都死的很惨,让我一度不再相信这个世界,很久后才从书中出来。《活着》是要告诉我们如此社会,如此别离,福贵这样一个小人物认真的活着。每个人都死的很自然也很随意,也许这是那个时代的特色,有一百种死法,但我却想坚强的活着。那个时代,活着需要巨大的勇气,未来难以期,可每个人都却想要继续活下去,那个时代的人,比任何时代的人都渴望能活着。

当读到有庆因为救县长夫人而被抽血抽死,原本一个未来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就这样在权势的手中葬送了。这段内容在还没有看书时同桌给我讲过。现在还能想起来,高三教室下午的课间,补觉的,做数学题的,做文综的,谈论游戏的,看书的。同桌用红着的眼睛看着我,良久给我讲了这段,然后说那个大夫知道孩子即将要死并没有做任何抢救措施,而是说了一句胡闹。义愤填膺的说,大夫都不救死扶伤了,他们眼里只有权势。当我看到这段时,我也在想,救死扶伤的天职呢?现在想来,那个年代权势更容易弄死一个人,医生可以牺牲一个人而自己活着,可以救活跟多的人,这样的小牺牲不算什么。

那个年代能活着是巨大的幸运,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渴望活着,但生命却是那么的脆弱。一直以来没有很懂,在如今提笔写下时多了更多的思考,在那个吃人的年代活着不易,可是他们更愿意活着。

《活着》读后感2

看到活着这一作文题。大家肯定都会想到余华先生那部经典的著作《活着》。他向我们阐述了一个出生贵门,却因嗜赌成性,输得一无所有。最后,带着一家的孤儿老小,过上了艰辛的生活。但是,这却仅仅是一个微乎其微的转折,更大的厄运,已经慢慢的靠近富贵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他这一生做过最多的事,目睹着亲人们一个个的离去,富贵无能为力,他什么都没有,曾经的资本都被他挥霍一空。现在的他只有一具没有灵魂的肉体。我们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将富贵的命运写的如此的凄惨,已经超过了我们不能承受的范围。

我想,正是因为对富贵这一生的命运多舛,让我们每个读者都产生对于活着的思考。活着,仅仅是活着吗。活着,让富贵从一个富家子弟变成一个一贫如洗的空空老人。让一个有着幸福生活的一大家子,变成只有一头老牛陪伴富贵终生到老。难道活着的意义就是不断地接受着生活给我们的不断施压,打击,折磨,而我们却毫无反抗之能,只能任凭它将我们粉碎。没错,这正是活着,活着就是希望,因为活着,富贵看到了自己子孙满堂,享受到了温馨与愉快。活着就有希望,至少带着一份记忆,那份记忆仍然在,就像记忆中的人仍然活着一样。就像我们经历幸福喜悦,或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甚至好多年之后,想想自己怎么可能承受得住那些。现实是我们也依然活着。不要去在在意结局的好坏,重要的是我们依然活着,依然可以享受活着带给我们的希望。

要说活着有什么意义呢?无数人问过这个问题。有无数中解释,但是我想在不同的时间对于活着的要求和解释也是不同的。人只是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并无意义。人的存在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这是本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伟大和无私。

活着,就是活着而已。

《活着》读后感3

还是那个命题,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本书的作者的想法是“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以前看过电影版的《活着》,不得不说电影已经很还原小说了,没什么删减的。活着给了我一点灵感,如果从第三人称来写这本书写出来的只是可怜文中主角悲惨的遭遇,只有从第一人称才能带入那种感情,仿佛活灵活现。我也有这种瓶颈的感觉,当然第三人称也有它的好处。

说回重点“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生的确总是会遇到不测之风云,好端端的一个人,说没就没了。我们都不能保证我们能活多久,不能保证下一秒我们是否还能活着。那活着的意义呢,照《活着》来说,活着本来就不简单,苟存于世界就已经了不起了,但这只是最底层生存的需要,到了现代,生存基本都能满足,满足了之后就会想要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是这么想的,大概需求分五层,像金字塔一样,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被爱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基本上逐层实现,但也能跳着来,没完全实现底层也能实现上层,比如毕加索之类的追求艺术的人。

活着本身就是人生的终极问题,人们也争论不休,每个人都有它的道理,受个人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具有个人独特性。

看到一种有趣的观点“人生本来就没有意义,每多活一天便多一点意义”就是活着的意义是自身每天创造的。我觉得有个例子也许能支持这种观点:小时候不怎么思考活着的意义,因为思想没有到那种深度,长大之后,学的东西丰富了,就思考这些了。

能活这么久已经很幸运了。人生短暂,不想浪费时光,不想再颓了。想活得有意义点。多看点书吧,只是做不到,总是不由自主地玩了起来。然后就懊悔。

《活着》读后感4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拿到这本书,我的内心是欣喜的,毕竟这本书足足让我等了一月有余。之前没有了解过这本书,也不知道是散文、小说,还是什么,买它只是因为听说过它,知道它是余华写的,它是让我在疫情期间消磨时间的一本书。所以,迫不及待地看完了。读完之后,让我长叹口气,虽为活着,但却让我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紧凑的故事中一个个死去。因为福贵的吃喝嫖赌败坏家业,气死了老爹,老母随之病死、儿子因救县长夫人抽血而死、女儿难产而死、妻子也随之而去、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最后唯一的外孙竟在那个饥饿的噎死了。真不知道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看完的,本来所有的事情因他而起,他如果不吃喝嫖赌,结局是不是又不一样。他挚爱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他用不满老茧、粗擦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亲人和内心的伤痛,却还得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大概就应了中国那句老话,好死不如赖活着。看完之后我在想,世界上真的 ……此处隐藏4310个字……>

合上这本沉重的蓝皮书,泪已湿眼眶,让我感慨万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经历的种种悲惨,更正因他经历了这么多,却依然卑微地活下来,他所承担的已远远超出普通人能够想象的范围。

应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仅肩上多了一份职责,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但是,正正因如此,生者才要更坚定地生活,那是正因他们背负的,不仅仅仅是自己的明天。

《活着》读后感12

“活着”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人为何活着?——《活着》读后感。 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他的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丧失女的伤痛还未平复,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也离他而去。最后,连他唯一的孙也没有逃过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地活着。 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的人,读后感《人为何活着?——《活着》读后感》。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 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我总认为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过于地静静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当我读《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一个个亲人慢慢死去,你却毫无办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成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 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艰难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艰难!

《活着》读后感13

初读余华的《活着》,感慨颇深。在这本书中,主人公福贵一直在忍受着,忍受生命赋予他的责任,忍受现实带给他的各种苦难和逆境。最后,连唯一的亲人苦根也因意外撑死而离他而去时,他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家人了。福贵的一生很悲惨,家道衰落,失去亲人,这些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苦难发生在了他的身上。但他没有气馁,依然“活着”,他的活着好像就是在向我们证明的生命到底有多么坚韧。更为可贵的是,尽管经历了这么多苦难,他活着也并不仅仅是为了消耗难熬的日子,还有希望、热爱和慰藉。

活着这件事向来不易,家族的衰败和亲人的离去让福贵难以释怀却也无力回击,但他在面对苦难时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对于命运接二连三的捉弄,他没有怨天尤人,相反是自己慢慢消化、独自适应。这让我想起那些和福贵一样经受过苦难却热爱生活的人,作家史铁生便是之一,失去了双腿后又被查出尿毒症,他的人生是艰难的。可他最后却拿起了一支笔,用羸弱的笔尖勾勒出了生命最真实的样子。这群人只是看似在逆来顺受卑微地活着,实际上并没有屈服,而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反抗着,等待生命的爆发,让“活着”更有意义。

这本小说也将我拉进了对现实的思考,庚子初的疫情让“活着”成为了每一个人平凡到极致的追求。或许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工作的烦闷,爱情的失意,家庭的琐事,无休止的“难题”,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尝试重新接纳生活并努力去改变现状!

毕竟人只活着一次!

《活着》读后感14

《活着》这本书是我偶然从网上买回来看的。书不厚,但算是一部长篇小说。虽然读过的书并没有很多,但《活着》确实是最让我震撼和感动的,并且印象深刻,以至于我很喜欢反复地读它。

这本书是余华先生的代表作,讲述了他喜欢收集民间歌谣,与田间的几个男人说几句废话,正好碰见了书的主人公--“福贵”,福贵讲述他既痛苦又坚韧的一生:因为吃喝嫖赌败光了所有家产,从富家弟子沦落到社会最底层,但只有妻子家珍对他不离不弃。当福贵想要重新做人的时候,厄运却接踵而至,破产后丧父,为母亲抓药结果被抓去当壮丁。九死一生回了家,母亲早就不在了,而女儿凤霞也因为生病变成了聋哑人。后来,人民公社成立,家里的东西全部上交,妻子又得了软骨病,儿子有庆在为县长妻子献血中因抽血过多死亡,女儿凤霞在生产中死亡,只留下儿子苦根。四年后,女婿二喜因为工地事故也死了,只剩下福贵和外孙相依为命。最后,死神却连苦根的生命也夺走了,福贵几乎经历了一切所能想象以及不能想象的不幸。不得不叹息,命运真的太残忍了,在经历了这么多不幸和痛苦后,福贵好像看淡了人世间所有苦难,到最后连孙儿的死他都能从容淡定面对,命运似乎早已榨干了他的眼泪……

“人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小说的题目叫《活着》真的再合适不过。人的一生到底是为了生存还是活着?但即使是福贵,他的一生也在不停地追求,仿佛活着就是目标。余华的文字很朴实,他简单地写出了那段艰苦时期中一个不幸的穷人家庭的故事,让人感到了命运的残酷和不公,也让人发掘生活中的美好与快乐。书看起来又很残酷,一个人的命运竟可以苦到这种地步,仅仅是活着就好……

我很佩服福贵,他也在时刻敲打这我,要坦然地去面对和接受生命所给予的苦难、幸福、无聊和平庸。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活着》读后感15

书——是其中最亮的一盏灯。

读《活着》,印象深刻。 只有老牛作伴的老农福贵每天耕种着一块田地,借此度日,但他脑海里充满了回忆、激动和痛苦。这部小说叙述了主人公福贵所有亲人的死亡。在小说中,作家将福贵的经历同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相互融合,就像两片着色的玻璃重叠在一起.富贵本是一个富裕的土地所有者,掷骰子赌博使他失去了所有的一切,也将他整个家庭引入不幸与贫苦。倒霉的事接二连三的发生。在左轮枪的逼迫下福贵应征当了兵,当他历尽艰险回到老家时,等待他的却是艰难的现实:从饥荒到繁重的劳动;最疼爱的儿子意外身亡;惟一的女儿分娩时难产而死;妻子也因长期抱病离他而去;接着女婿出了工伤而死;连最后一个亲人小外孙在吃豆子时也被噎死了。福贵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磨难,饱尝着一次次的打击,但他始终坚信:即使生活是悲惨的,也应该鼓足勇气与力量熬过去,直至最后一刻。

读《活着》,感触良多。 《活着》,就是写一个孤单的老人在那儿活着,他的价值就是他孤单一个,所以他更有理由发出“活着”的声音,他的声音应该比所有人群“活着”的声音都要强大得多。虽然,书的封面画着的两个朋友牵着手,但这不正暗示了一个真理吗?——人,活着,会经历许多磨难、许多艰辛,谁会帮你度过难关?不要靠神仙,也不要靠皇帝,还是要靠自己去奋斗。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要牢记的是:别轻易灰心,别轻言放弃,应向上,应向前,不断自我突破、自我调整、自我修正,携一种人生向上的力量,勇往直前。因为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人能替你踏出生命之路。 活着,就要好好地活着!

《《活着》读后感(集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