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读后感

时间:2024-07-14 11:19:51
《爱和自由》读后感(汇编15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汇编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爱和自由》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和自由》读后感1

继阅读《捕捉儿童敏感期》之后,在小海鸥班老师的推荐下,我拜读了孙瑞雪的又一力作——《爱和自由》。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感觉书中所讲,既与《捕捉儿童敏感期》一脉相承,又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得更加系统。

我曾经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意义是什么?提供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保障孩子身体上的成长自是不必说的。但是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这些还只能算是人的低级需求。孩子长大后,她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是否有能力执着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因此感到快乐?让她觉得她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如果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那父母的意义应该是帮助和见证一个人完整地成长为真正的自己。

之前读过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介绍了“儿童成长敏感期”这一概念,教父母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快乐成长。《爱和自由》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整成长”的概念,也就是让孩子能做自己身体的主人、情绪的主人、感觉的主人、心理的主人、认知的主人及精神的主人,在儿童成为这些主人的过程中完成“完整成长”。书中介绍儿童因抽象思维未形成,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的各种感观来实现的,在儿童不断掌控自己身体的过程中,完成了做自己身体的主人的成长过程。要完成儿童各方面的“完整成长”,就必须给予儿童自由,并进行适当的正面引导,让儿童完整地成长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有个性的人。

当今社会“内卷”十分严重,在育儿方面,各种“鸡娃”方法也层出不穷,许多儿童往往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参加各种兴趣班学习了,这是父母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所表现出的焦虑。作为孩子的父亲,我也一度迷茫,到底是给孩子报班,不让她输在起跑线上?还是保护好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过早苛责她的学习?在看过这本书后,我也得到了我的答案。书中举了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即我们在听讲座时,印象最深的一定是自己有所体会的那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必定是我们的感觉最深的那部分,必定跟我们的经历和心理状态相契合。儿童的成长也是一样,不需要成人那种“灌输”(这种“灌输”还可能引起相反的效果),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这就需要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细心观察,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引导,让孩子的感观与概念相契合,调动儿童的兴趣,给予充分的爱和自由,引导儿童自主探索、学习。

最后,非常感谢小海鸥班老师的推荐,这本书必定会帮助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

《爱和自由》读后感2

近期拜读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一书,了解了孙瑞雪和她的蒙氏教育,她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探索和尝试。她认为:“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精神能量和潜能,孩子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能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这本书始终贯穿着爱与自由的平衡关系,强调给孩子“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告诉我们要学会爱孩子、学会放手、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

在孙女儿还只有2个多月时,孙女儿的父母为了学习和工作,把陪伴孙女儿的担子交给我和她的爷爷。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我们在陪伴的同时,孙女的求知欲也在成长。我先是带她参加各种学习班,且在报班前征求她的意见,发现她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想学。于是我就给她先后报了火花思维、乐高、画画、播音主持、舞蹈、轮滑等。

在孩子的生活方面,我更多的是“干预”。如当宝贝做事动作很慢时,我没有足够的耐心让她自己去体验完成;当她想自己动手吃饭时我怕她把饭粒掉在地上难得打扫卫生我就帮她喂;当她玩沙子时我怕她会把沙子弄伤眼睛而不让她去沙坑玩;当她室外玩耍时怕她发生意外就不让她四处奔跑……总之我都会尽力包办。现在孙女儿四岁5个月了,虽然很懂礼貌,爱学习,会收拾自己的玩具,会帮我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但一些精细的事,如剪指甲、系鞋带都不会做。作为孩子的奶奶,这不得不让我对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产生反思。或许就是因为没有给她足够的“自由”,对孙女儿过度的“呵护”,“剥夺”了孙女儿的“自由”。那么我接下来应该如何爱和呵护孩子呢?《爱和自由》这本书中的许多实例,让我有所思,有所感悟:

最最重要的,我得放弃完全“控制”孩子的想法,要给她“自由”,即一个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允许孩子犯点小错,比如孩子打碎一个碗、泼一杯牛奶、弄脏了自己的衣服等等。让她在犯错中增长见识,让她在犯错中学会控制情绪和冷静面对,让她在犯错中学会诚实和承担责任!

孩子的“自由”成长,很重要!

《爱和自由》读后感3

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幼儿园园长孙瑞雪通过实际例子叙述了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为一个专注、坚强、完整的人。

孙瑞雪园长的这一观点,我是很赞同的。本来嘛,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世界上,对什么都好奇是肯定的,既然好奇,那么肯定要去探索,口、手、脚等身体部位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的不足,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顽皮的行为。如果是真的爱孩子,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完善,岂不是更能塑造孩子!

我们成人总是干涉的太多,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什么事情都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道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过程和心理,因此我很欣赏书名中的自由两个字,以前我也只是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么可能会和纪律以及自律相提并论呢,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己呢?但通过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我身受感触。首先,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们的行为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孩子。第二,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倾听和交流是最好的桥梁,也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最好方法。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映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大。

其实,不只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不快乐,任何人都不会感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和温暖,人与人之间要是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不是都会得到好的结果。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要适当放手给孩子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宽容,学会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和自由》读后感4

在《爱和自 ……此处隐藏7346个字……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和扩充自我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案。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潜力,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一样的闪光点,我们也将更加具备了爱的潜力。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如果因为爱孩子而毁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让人痛苦了吗?我从学到的,该怎样爱我的孩子!我才有资格和权利对孩子说:“妈妈爱你!”

《爱和自由》读后感13

《爱和自由》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没有听过什么蒙氏教育,初看到这个词时更是一头雾水,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它所吸引,虽然现在也是一知半解,但勾起了我继续学习的欲望。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想:天底下有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的,而又有几个母亲真正懂得爱孩子的?

作者这样说:“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是我们成长的结果,那可能是不爱。” 我非常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而爱是什么?书中是这样写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虽然读完了这本书,但里面的好多概念似乎还不太明白,而自己更感兴趣的就是作者所举出的例子,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从没想过这些现象意味着什么?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不要轻易对孩子说“不”,不要以大人的观点去告诉孩子,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让孩子在过程中自己去判断事物的真伪对错。思索自己的行为,每日从我们口中吐出多少个“不”字呢。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也是说,当孩子的行为超越纪律的范畴时,我们应该是有权利说“不”的,但这个“不”要怎么说,以什么方式去引导,去告诉孩子呢。在蒙氏理念中,一切都要为了心灵让步。比告诉孩子对错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灵不受到伤害。孩子是通过感觉来认知这个世界的,通过感知而发现宇宙的定律,或许我们简简单单一个字眼,就会伤害到这幼小柔嫩的花朵。

读完这本书,不得不承认,在教育这方面,我了解的还远远不够,但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不能让它走向一种极端,这本书里触动我心灵的地方很多,但也有很多值得我思考的…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要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我会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使之成为自己教学工作的强力支撑,加油!

《爱和自由》读后感14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记得当时在网上订购时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拿到书后才一翻,就马上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

都说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特别认同,现在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己,只知道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老师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

“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曾经,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按着父母安排的路去读文科或理科、考甲校或乙校、进A单位或B单位,到我们成为父母,再理所当然地按这个模式去教孩子。

我们从来没有或者有过却没有答案去问自己: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眼前这些就是我想要的吗?我们的身体已经成熟,我们的心智却停滞不前,面对纷扰的社会,我们内心的惶恐不安远远大于自尊自信,这就是传统教育带来的后果。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拼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说的去做,但不要学我”?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经历和教训教导孩子却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自强自立的人生道路?

现在,我不再站在“上帝”的角度去指使她们的方向,而且从了解自己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成长的规律,认识到并尊重每一个新的独立的个体,蹲下来,时刻关注自己和她的成长,用真正的、无限的、无条件的爱滋润彼此的心灵,让“内心的小孩”和现实的孩子一起快乐、自由地成长!

《爱和自由》读后感15

这学期,我有幸读了《爱和自由》这本书。这本书让我在孩子早教上有了很大的认识。这本书强调要给孩子更多的爱,更多的自由,才会培养出更加独立的孩子。

儿童对所有东西的热爱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是一种熏陶,我们不强迫,但是我们不能不让她接触,孩子对周围的一切不都是从她的触觉、嗅觉、味觉、视觉、听觉感知到的,在我们读给儿童听故事的时候,不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吗,不是听觉的一种享受吗?我们更多一定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每个敏感期,要学会尊重孩子。让儿童在爱和自由中成长!儿童只有依靠爱和自由,才能获得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让我想起一个学者的一句话:“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自我意识的主动性……”

我们不能为了灌输式的学习而给孩子带来很多外界的内容和认知,孩子的学习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行为都不一样,比如重复做一件事,重复听一个故事,孩子会从反复听故事中吸收理解内容,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节,最后是概念。所以一定要仔细选书,让孩子吸收好的东西。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智力真正的内涵,或许我们就会走上长辈们的老路,以为成绩衡量一切,而忽略了高贵的品质,完整的人格,崇高的道德和充满创造力的思想。而做好这一部分,0—6岁是关键的时期。

爱,独立,这两个概念是相互相通的,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也给孩子足够的空间。生活在压抑,因为怕犯错而察言观色,谨小慎微的状态下,这样更容易丧失自我。所以从爱走到独立,父母要有很大的勇气,很多时候要学会放手。同时也不可限定孩子的思维,不可“教”孩子一些影响到他创造力的内容,而是让他自己去感知,去发现。

理解孩子,就是要让孩子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特别是效果上。就像蒙托梭利教育学校不会强迫刚送来的孩子马上进教室工作学习一样,孩子都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慢慢接受的过程,只要给予的方法正确,里面还有爱和自由,这就足够让这孩子的成长规律正常起来。这里面也涉及到纪律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专注力的问题,孩子都很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反复的做,在长久的专注过程中他才能把握事物的规律,这样他就愿意遵守纪律,并且有了自我控制力。

《《爱和自由》读后感(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