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孩子》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下孩子》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下孩子》教学反思1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下午好!在这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在这个温馨可爱的教室中,我们汇聚一堂,收获了无限的精彩。聆听了各位老师精湛的教材分析、欣赏完热情洋溢的教学过程,至今,我的内心一直为师生的精彩表现兴奋着,被课堂中教与学的和谐交融温暖着。
在这里,我所作的是二年级组季红梅老师《乡下孩子》一课的教学反思。我定的题目是《引领儿童走进诗意的殿堂》,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乡下孩子》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蕴涵了农村清新活泼的意境美,读来令人如沐阳光,如嗅青草野花的香味,如闻童声笑语,令人悦目赏心。这节课中无论是老师那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还是孩子们那机灵可爱的快活劲儿,一切都那么自然与和谐,这样宽松而严谨的教学过程,不正体现了我们实验小学愉快教学的理念吗?我联想到了课改中的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是诗情画意的美好境界,它是语文的生命诗意飘溢的过程,是学生的天性诗意盎然的过程,更是教师的劳动诗意弥漫的过程。作为听课者,我肯定,这样的课堂是美的,听这样的课是享受的!
让我们一起回忆几个精彩的瞬间:
一、创设绿色环境,营造诗意空间。
通过播放视频影片,“先声夺人”。
老师叙述:“这就是乡下绿油油的农田。春天,油菜花金灿灿的,一望无边。乡下孩子的家就在这美丽的油菜地后面,微风吹过,还能闻见阵阵油菜花香。瞧,乡下孩子蹲在屋前,和大黄狗玩呢!平时,他们还会去放牛,赶鸭子。更快乐的是,可以在小河自由自在地游水嬉戏。”
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
“这节课让我们仔细来读课文,走近乡下孩子的生活,和他们一起玩耍,一同分享快乐,好吗?”
教师用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发了学生融入大自然的渴望,带领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正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顺应学生天性,挖掘诗意潜能
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
含一片草叶,能吹出动听的歌曲。
你觉得,这两件事中,你最喜欢做哪一件?(帖蝴蝶图)看,蝴蝶飞来了,蝴蝶飞到那儿去了……这蝴蝶真漂亮——快伸手捉住它,哎呀,蝴蝶跑了,我们再去捉,好不好?
学生的内心感受是丰富多彩的'。《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给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间,引导探究,在品读中“感悟”,在批读中“对话”,在理读中“体悟”,促使他们产生独特体验,并发自真心地把自己对诗句的感受有感情地读出来,在捉蝴蝶的过程中读,再从读中捉,不断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促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层层感悟,不断产生并解决新问题,产生与课本人物的共鸣,从而使得感情朗读出自内心,溢于言表。
三、切合学生实际,激活诗意想象。
挖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
逮一串小鱼,乐坏了馋嘴的猫咪:
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把小猪的肚皮撑得最圆!
小鱼从手指逢里溜走了,吸取教训,别灰心,我们再来捉——捉住了一条又一条,捉到了一串。乡下孩子提着一串鱼回家了,小猫咪看见了,好象在说什么呢?小女孩不给它吃,藏在身后逗它,小猫咪就怎么样呢?转来转去,多有趣呀!你能读出来吗?小朋友,我们跟着乡下孩子捉蝴蝶,逮小鱼,挖野菜,你觉得乡下孩子怎么样?
这么多好玩有趣的事等着你去读,等着你去想象,读诗歌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对不对?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是人创造力的基础,诗句虽短,但具有跳跃性,也贴近我们学生的实际生活,季老师抓住这样的机会,通过一个又一个巧妙的提问,为孩子们创设出了各种不同的情境,有唱有念,有行动有感悟,通过创造性地表演,体验乡下孩子的快乐情趣,于是,孩子于想象的风中翩然起舞,犹如一粒粒有灵性的音符,依顺心中美妙的旋律,环绕着教师,奏响了和谐的天籁之音,自然之音,人性之音。
四、拓展课堂空间,勃发诗意生命
乡下孩子的生活多有趣呀!小朋友,你想做些什么呢?我们也来做个小诗人,学着课文说说看。
捉几条小虫:
拾一把稻穗:
割一篮青草:
采一束野花:
这个过程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学生思维踊跃,课堂气氛的诗意化达到了一个高潮。通过练习,学生感受到课文的意境,体会出作者的思想,又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之顺利地实现语言的内化。
现在,你最想对乡下孩子说什么?你想了解乡下孩子的生活吗?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孩子眼里,山啊,水啊,星星月亮啊,都是活的,会跑也会飞,会说也会唱。儿童的眼睛,就是喜欢瞧着这陌生的世界。”“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要摆脱应试教育的重重束缚,顺应学生的天性,鼓励、引领他们走向广阔无边的大课堂中,去观察、感受、体验、积累、提升,享受自然、社会、生活的美。
“给孩子一束阳光,就会灿烂一片天地”“给知识注入生命,才有学科吧课件的健康呼吸”,带着对生命的理解来设计语文课,才能在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找到连接的点,使他们产生生命的共鸣和动力。教师要用心塑造精彩。课堂的生动,在于学生的生动;课堂的精彩,在于学生的精彩。作为教师,唯有用心,才有创造生动、塑造精彩的可能。愿我们的语文教育充满绿色,勃发着生命的活力!愿我们的语文教学响彻师生心灵的对话之声,充盈了浓浓的诗意之美,愿我们的每节课都给学生和自己带来不同的精彩!谢谢大家!
h
《乡下孩子》教学反思2本课是一首反应乡下孩子童年生活的诗歌。乡下孩子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在农村广阔天地里,自由地嬉戏,快乐地劳动,健康地成长。
课文中有插图,画中有文中提到的事物,还增加了鸡,鹅,狗等动物,富有乡土气息。对于启发学生回顾,想象农村生活很有帮助。课文中一系列动词的准确使用,使得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人物形象鲜明丰满。我在教学时借助图片让学生认识黄鹂,黄鹂又叫黄莺,羽毛色彩艳丽,是大自然的歌唱家,鸣声悦耳动听,古人将它的鸣声称为“莺歌”。然后向学生提问:诗中的“黄鹂,野菊”指谁?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乡下孩子在爸爸妈妈身边的生活情景。也许正在妈妈怀里撒娇,想唱就唱,想笑就笑;也许正在爸爸背上开心地做着游戏,无忧无虑······让学生体会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乡下孩子生活得很幸福,很快乐。
乡下孩子平时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二三小 ……此处隐藏5536个字……发的方法让学生来体会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和关怀。
《乡下孩子》教学反思12(一)角色转换和语言训练相结合。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积累、运用能力和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着眼点“。课前准备和课堂上不同形式介绍父母的童年故事使学生由父母的童年转换为自己的童年。将他们走向于生活角色,有话可说,有理可悟、有情可发。
(二)角色转换和文本内容相结合。
因为孩子身份的转变,实现了学生思维角度的变更
爸爸妈妈的回忆就是我今天的生活,便轻而易举地将学生从文外拉进文中。学生在与教材零距离的接触中放飞想象,更深、更透地理解文中内容,仿佛自己就是父母背上的野菊、黄鹂,仿佛自己就是在田野里、小河边抓鱼、摸虾的乡下孩子。
(三)角色转换和思维培养相结合。
创新思维的'主要方式是发散思维、联想和想象。在学生走进文本进入角色时,我利用教材蕴涵的资源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体会自我角色
城里孩子。说说自己的城市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积极动脑,师生进行对口练习,最后编写诗歌《城里孩子》。使孩子的创新思维得以放飞。
《乡下孩子》教学反思13这是一首反映农村孩子童年生活的诗歌。描写了乡下孩子丰富多彩的游戏、劳动等生活情景,反映了他们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诗歌采用朴实的语言,描写了乡下孩子幼小时在爸爸妈妈怀抱里生活的情景,在田野里捉蝴蝶,吹草叶游戏的情景以及挖野菜、逮小鱼等劳动给乡下孩子带来的乐趣。这边的孩子因为生长在农村,在理解课文内容我觉得都比较容易,他们都能将自己和爸爸妈妈之间的趣事和大家的分享,孩子们的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接着再讲讲游戏的情景及劳动场面,都能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交流。并适时进行迁移性的语言练习,让孩子们通过想象,从而进一步感悟乡下孩子的多彩生活,同时在语言实践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美,培养孩子丰富语言、积累句式的能力,为以后学好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乡下孩子》教学反思14《乡下孩子》是一首充满童真的小诗,它描绘了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的孩子特有的欢乐。
为学生再现乡村美好的生活情景,使他们觉得自己仿佛又置身于美丽的乡下,和小伙伴们一起在阳光下捉蝴蝶、采草叶、吹歌曲、逮小鱼、挖野菜……我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符的图片,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使他们轻松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在此基础上,我通过指名读,让学生进行点评,分节读,齐读,教师配乐示范读,学生自由读,反复朗读、吟诵,把诗歌的语言再转化为有声的图画,让学生把胸中的诗境与课文情境所展示的形象融合在一起,从而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抛出了本节课的交流话题:乡下孩子的生活怎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和词语,标注出来,并读一读,再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孩子们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体会,把乡下孩子生活的快乐,幸福,自由,有趣都一一说出来了。并说出了自己的体会。例“曾是妈妈怀里欢畅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这句话体会到孩子生活的很幸福。”“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体会到乡下孩子很快乐。”“含一片草叶,能吹出动听的歌曲。体会到孩子很聪明。”“挖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体会到乡下孩子很勤劳。”“逮一窜小鱼,乐坏了馋嘴的猫咪。体会到乡下孩子不但勤劳而且很能干。”孩子们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去思、去想、去创造,真切的体会到了乡下孩子生活的乐趣,领略到了诗文独有的意境美。
为了积极地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换位体验,创造想象,也来当一当小诗人。于是我又抛出了拓展问题:想象一下,乡下孩子还有哪些趣事呢?仿照书上句式说一说。这时,学生个个处于一种跃跃欲试、呼之欲出的状态。于是,智慧的.火花不断在课堂上迸发。例如精彩发言:
窦晓玥“逮一只绿色的蝈蝈儿,送给邻居家寂寞的奶奶,让她感到温暖和快乐。”
窦晓妍“摘一串野果,撑圆了小刺猬的肚皮。”宋耀宇“采一束野花,编成美丽的花环,送给漂亮的妈妈。”
李若晗“画一幅图画,乐坏了邻居家的小妹妹。”
耿雷钧“挖一篮野菜,乐坏了馋嘴的小白兔。”
高易达的“捐一些零花钱,献给玉树受灾的小朋友们。”
刘文萱“摘一篮松果,乐坏了可爱的小松鼠。”
王佳睿“捡一片火红的枫叶,做一张贺卡,送给敬爱的老师。”
赵之恒“唱一首儿歌,送给亲爱的妈妈。”
杨洁“拔两个萝卜,乐坏了馋嘴的小白兔。”
李成玉“割一篮青草,撑圆了小羊的肚皮。”
崔轻扬“捉一串小虾,乐坏了饥饿的小鸭子。”
杜雨轩“摘一篮桃子,撑圆了小猴子的肚皮。”
张炎“采一篮蘑菇,乐坏了淘气的小白兔。”
杨浩笛“捉一只大青虫,送给美丽的大公鸡。”
……
每个学生的回答都是那么丰富生动而又趣味横生的。
语文的学习最终是要将别人的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语言。于是我因势利导,让孩子们用笔记下自己的精彩瞬间,写一写自己做过的事和得到的乐趣。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丰富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又让他们在语言实践中感受了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美,积累了句式,丰富了语言。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同桌互相检查这首诗的背诵,然后上机进入我们班级《快乐精灵》的博客圈,进行拓展阅读。
《乡下孩子》教学反思15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以吟读为主,让孩子们自由想象,发表自己的理解。首先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做到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在给孩子正音后,让学生二读课文,划出小节。想想每小节都写了乡下孩子什么有趣的事?接着,我让他们聆听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激发他们也要把课文读好的欲望。通过三次不同要求的读,使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逐步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课文绚丽多彩的插图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幻灯片,让孩子对文中景物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飞舞的蝴蝶,游动的小鱼和漂亮的`白鹅,可爱花狗,美丽的公鸡,馋嘴的猫咪,,憨厚的胖猪,清澈见底的溪水,盛开的野花等景物,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乡下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抓住“捉蝴蝶”----“遍故事”,“含草叶”----“吹歌曲”等词,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稍稍长大一些的“乡下孩子”在乐趣无穷的自然中玩耍、嬉戏的情景,感受“乡下孩子”无忧无虑的愉快心情。然后抓住“挖野菜”、“逮小鱼”等词让学生了解又长大一些的“乡下孩子”会在闲暇时帮父母做一些事了。通过“撑圆了”、“乐坏了”等词感受劳动的滋味----乐在其中!这些令人充满遐想的语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走进教材,在层层深入地朗读过程中意会课文用词的贴切与精美,渐入佳境。通过朗读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诗句,学生们体会到了农村的广阔与前途的光明。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读美,在读中去感悟、去学习,在读中去欣赏,去接受文本的魅力。